注册 登录
兵人在线BBICN 返回首页

xjjiaoshou的个人空间 https://bbs.bbicn.com/?3796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德军根本无力有效防御苏军的大纵深作战?

已有 259 次阅读2015-1-28 00:36 |系统分类:谈古论今| 外交部, 阿富汗, 作战计划, 匈牙利, 施密特

这还有引发二战史研究的一批人的原因。战后对二战史,特别是东线的战史,最初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真正的军事学术界的研究严谨而客观,但那是纯粹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对普通大众而言吸引力不大。比如没几个人会去关心战后苏军如何总结二战经验,并将大纵深作战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因为从实用角度说研究苏军的大纵深作战远比德国人已经落后的闪电战思想更有意义,毕竟苏军在匈牙利、捷克、阿富汗都展现了强大的攻击力,其对进攻的复杂组织和协调,那种严密的作战计划远非北约军队可比。

普通大众对二战史的兴趣却是由一批战后的畅销书作者给提起来的,而他们,恰恰大多在粉饰德军的失败。比如保罗·卡雷尔,他写的《东进》和《焦土》是最早描述东线战场的畅销书,直到现在,网上流传的大量关于东线战场的文章都可以发现是来源于他。而以他为例能够说明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原名为保罗·卡尔·施密特的作者,二战期间是纳萃党卫队骨干成员,供职于德国外交部,主要负责新闻和出版等宣传工作,他还是《信号》杂志的主要负责人。他所写的畅销书,从巴巴罗莎开始就鼓吹顺境时德军如何英勇,将军们如何英明果敢,士兵们如何坚韧不拔;而到德军的大溃败时,原因就成了元首的瞎指挥、天气不合适、苏军强大得过分的兵力优势等等,而后每一次德军的惨败都以在如此不利情形下大量杀伤苏军后不得已“转进”结束,这个深谙此道的前纳萃笔杆成功将东线德军全包装成了英雄。可以说,正是这种极为成功的宣传手段拉起了最初的德粉——难道北约的宣传机构愿意看到有人在大众刊物上发表有关“二战后期的德国军队根本无力在苏军成功实施的大纵深作战前有效防御”这种丧气话吗?要知道此时苏军重兵是摆在北约面前,而在东、西德边境北约最有效的防御措施实际是核地雷。

举例说明,在叙述苏军第二次打击,也就是右岸乌克兰战役时,保罗·卡雷尔将叙述重点放在了几个装甲师打得较好的防御战上,切尔卡瑟包围圈的重点放在了德军丢弃全部重装备后却成功逃出了33000人上,甚至放在了鲁德尔一次出击就击毁了12辆苏军坦克上(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原因很简单,Ju-87的两门37炮根本没那么多备弹,就算算上投掷炸弹也没有任何一个飞行员能做到这点)。而完全忽略了切尔卡瑟保卫战结束时(标志着冬季攻势阶段结束)德国南方集团群的整个防线已不存在,41%的单位被击溃。而后的春季攻势则重点描述了曼施坦因是如何因指挥装甲第一集团军向西突围而触怒了XTL,使装甲第一集团军躲过苏军合围却导致自己被解职上的。只字未提他指挥下的南方集团军群在此攻势中被肢解为3个部分,并导致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被彻底割裂,此后苏军的第三次打击轻易就把A集团军群赶进了巴尔干、解放了敖德萨并顺手收复了克里木。尤其按照保罗·卡雷尔的描述,此战德军是被苏军250万人的大军击败,而它们同时也给与了苏军极大杀伤。但实际上呢,苏军投入兵力为220万,和他的描述差距不大,只不过他没有提到此战中的德军是足有180万人且装备精良、组织充分还有坚固阵地的大军(当时东线最大的兵力集团),在曼施坦因漫不经心的防御组织和XTL确实存在的瞎干预下,更重要的是在苏军成功组织的一次大纵深作战面前,180万人被220万人打垮了,丢给莫德尔一个烂摊子。与巴格拉季昂相比右岸乌克兰战役的规模和战果毫不逊色,区别只在于此战是击溃了一个集团军群而不是打得一个集团军群灰飞烟灭。《焦土》结束于巴格拉季昂,连保罗·卡雷尔都无法掩饰此战德军蒙受的灾难,只不过他再度祭出了苏军兵力优势这个法宝。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bbs.bbicn.com ( 粤ICP备20066041号 )

GMT+8, 2024-4-28 13:42 , Processed in 0.0728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