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人在线BBIC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 三游酷玩 (17年老字号诚信模玩店)
★ 犹大模玩 - 【雕像专营形象店】
☆ 呼和浩特 呼市兵人HOBBY CASTLE
★ 香菜模玩(皮皮虾模玩店)
☆ 北京 Easytoys国贸旮旯玩具店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广州 优之兵模 兵人专卖店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广州 专业兵模玩具店-【主营批发】
★ 广告位 -------------- 空缺中
★ PJ玩具铺仓储批发店- 【主营批发】
★ 广告位 -------------- 空缺中
☆ 武汉 藏影兵人沙龙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天津 神秘博物馆 实体店
☆ 御车族-福州兵人模型店皇冠金牌店
查看: 5872|回复: 27

兵人经济学2——兵人与影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BICN 上海旗舰淘宝店
本帖最后由 jameswjw 于 2010-11-19 13:32 编辑

    自己不续写,发现没人续写,续写不提影视,又实在绕不过去,可对最新的影视、潮流兵人真的基本没有研究,只能按自己的那点经验写了,算是块砖头,欢迎家中藏玉的出来把这砖头扔了、重新写。

    一、引子:兵人的诞生与步入中国
    兵人的历史并不长,但想说清楚兵人的发展史似乎并不容易。
    能够大概知道的几个时间点是:
      1962年,美国孩之宝公司生产出了第一批12(16)兵人;
      1964年,兵人玩偶在美国纽约玩具展览会上正式登场;
    美国孩之宝(Hasbro)、蓝盒国际(BLUEBOX)虽然也量产兵人(品牌分别为“G.I.JOE和“BBI)BBI兵人甚至被称为兵人产业的奥斯卡,但这其实只是这两家公司众多玩具品种中的一类,至今上网搜搜,仍然能够搜到大量的、这两个品牌的其他玩具。
      1987年,威龙(DML)公司成立,主要以生产飞机模型等为主,直到1999年,才开始正式生产12吋兵人;
      2003年,DID公司成立,主要生产12吋兵人。
      2004年,中国号称最早、最权威的兵人网站BBICN兵人论坛设立。兵人真正步入中国大陆,似乎也就是在这个时点前后。
    除前述的威龙和DID外,现在在兵人产业内比较活跃的HT(Hot Toys)SS(Soldier Story)TC(Toys City)SIDESHOWTTL等,似乎也都是近些年(至多不超过10)的品牌。
    那么,从1964年至2000年之间,国外兵人的发展状况、业态如何?因手头的资料极少,不得而知,几次出国参观各类大卖场(Shopping Mall),在玩具区似乎也极少见到兵人。
    列了前面的时间表,言归正传,想说明两点:一、兵人从诞生起,就是作为玩具出现的;二、既然其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咱说不清楚,而且兵人进入中国也就这十年的事,那么不妨就拿威龙(DML)DID的兵人为例,说说兵人与影视的关系。

    二、美国玩具的营销模式注定了兵人与影视不可分割的联系
    兵人从头就是美国人造的,所以还得从美国说起。在上个世纪的后半程,好莱坞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席卷了全球,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也随着好莱坞的攻城掠地一并进入众多国家有孩子的家庭(有二、三十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除外),抵御好莱坞的侵略,一度成为欧洲影视人的使命与职责。而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后,这种抵抗似乎也被消解了。
    无论是孩之宝的变形金刚,还是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其实都是先树立了影视形象,才进一步作为知识产权产品的延伸、走进玩具市场的,并进而成为了主流玩具产品的设计、营销和推广模式,这其中有其必然。在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品(包括影视作品)的大工业化生产,使得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玩偶也成为影视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其与主题公园、旅游、商业演出、书刊、时尚生活用品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此背景下,兵人作为一种玩偶,其生产和营销,不可能完全脱离影视,或者说,站在影视工业的角度,其是影视作品推广营销、占领下一代市场的一种必要手段;站在兵人产销的角度,能够搭车推广,何乐而不为?兵人厂家也出品过一些以真实历史或现实人物为题材的兵人,但多数都会与影视有关,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比如美军101空降师题材,SS确实在2010年以美国老兵Jake McNiece为原型出品了一款101特别纪念版,但这也不过就是众多101空降师兵人中的一款,甚至可以说,这是SS为杀出DID美军101空降师重围的一次突围尝试。
    玩家通常会把兵人按军事、现代、影视等进行划分,其实并不完全科学,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DID出品的《刺杀希特勒》的史陶芬伯格、《兵临城下》的苏军狙击手瓦西里,如果要分类,没有人会把它们划分到影视题材,一定是划分在二战军事题材的,但历史上的瓦西里和史陶芬伯格都确有其人,而DID均没有采用本人原型,直接采用了影视形象。
    首先看史陶芬伯格,从历史原型图片看(附图),其本人也是名副其实的帅哥,又是刺杀希特勒的英雄,那么DID为什么不用其原型而选择汤姆·克鲁斯呢?无他,后者是好莱坞巨星,有着众多的粉丝。
    史陶芬伯格(Claus Philipp Maria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本人的历史照片
史陶芬伯格原型照06.jpg 史陶芬伯格原型照05.jpg 史陶芬伯格原型照03.jpg 史陶芬伯格真实照.jpg 史陶芬伯格原型照04.jpg
    两人的侧面照片对比
史陶芬伯格与汤姆克鲁斯.gif
汤姆·克鲁斯的扮相
史陶芬伯格DID版02.jpg 史陶芬伯格DID版04.jpg 史陶芬伯格DID版01.jpg 史陶芬伯格DID版03.jpg

    再看苏军狙击手瓦西里(附图),历史上的瓦西里虽不是帅哥,但也确实是个传奇人物,以一人狙击击毙400名德军、全身而退(受伤退出)的战绩,名列二战狙击手排行榜的前列,但电影《兵临城下》中英国帅哥裘德·洛的经典,使得剧中瓦西里的形象完全刻在了观众的脑海中,在这种背景下,哪家厂家会花大量精力、物力,去推销那个真实的乌拉尔山猎人呢?
       瓦西里(Vassili Zaitsev)原型
瓦西里Vassili Zaitsev原型3.jpg 瓦西里Vassili Zaitsev原型1.jpg 瓦西里Vassili Zaitsev原型2.jpg

    裘德·洛的扮相
瓦西里DID版06.jpg 瓦西里DID版02.jpg 瓦西里DID版01.jpg

    从这个意义上讲,史陶芬伯格和瓦西里也是典型的影视兵人,至多叫二战题材的影视兵人。此外,影视制作和兵人制作也有着先天的自然内在联系。在影视制作中,为制作部分特效和场景等,舞美和道具经常要制作大量各种尺寸比例的背景、道具和人物模型(其中也包括有16尺寸的,近些年因3D技术突飞猛进,被影视制作大量应用,但因制作成本较高,前述传统的道具和场景制作并未被取消),与影视道具和场景制作相比,兵人及地台的制作虽然是小巫见大巫,但很多制作原理、工序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或者说在技术人才上,很多是相通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现金 +1 贡献 +4 魅力 +8 收起 理由
纯净水 + 1 + 4 + 8 很用心的原创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兵人经济学1——兵人可以满足我们的各种层次需要
下一篇:兵人经济学3——兵人与房地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meswjw 于 2010-11-19 15:46 编辑

       三、兵人的类型和内容日益为影视(特别是好莱坞影视)作品马首是瞻
      近几年来,兵人的类型和内容似乎越来越围着影视转,无论是二战题材,还是冷战和现代军事题材,要么直接取自影视,要么也是选择影视人物的头雕作为亮点来吸引玩家的眼球。在兵人业一路高歌猛进的HT索性出品的全部是影视题材,大家可以回顾一下HT近两年的作品,不能说HT将好莱坞大片题材人物都出了,但出品的肯定是大片题材人物,而且几乎每月一款,出品的速度快到让玩家消受不起了(品种太多,不逐一列举了)。在此背景下,连一贯以考据历史、“自主研发”、以二战题材为主的威龙(DML),居然也破天荒地在2010年出品了电影《狄人杰之通天帝国》的全部主角(刘德华、李冰冰、刘嘉玲等)的人偶。
       为什么各厂家都扎堆独睐影视题材?这两年更是为影视马首是瞻?除了前述的历史渊源,与影视业的运行规律有很大关系。
       2008年,全球遭遇了号称自1997年以来、甚至是1929年以来最大的金融经济危机,此次危机的不良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几乎所有的主要经济产业都不能幸免,但影视业的运行规律却很奇特,根据统计,在历史上过去大小不一的七次金融危机中,有五次电影观众的总数都比危机前多出许多,整个萧条的1930年代正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年代,生产出大量的经典作品(如《乱世佳人》和《城市之光》等等)。为什么影视业会在经济危机中逆向繁荣?据说是饱受危机打击的中低收入者追求低价娱乐是核心因素,每次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的中低收入阶层,迫于经济压力,会纷纷取消奢侈的休闲和度假方式,改为廉价的看电影。
       同时,大资金、大成本的大片制作是最近几年欧美主流影视工业的一个趋势,但在经济危机时期,各大电影公司一般会采取保守策略,不愿去冒太大的风险去投资那些制作经费昂贵、题材新颖、且赢利前景并不明晰的电影。这导致:一是明星大腕们被迫降低身价;二是翻拍电影、续集电影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三是将好莱坞从“大片强迫症”中暂时解脱出来,中低成本电影得以寻机发展,反而可能会出现一些更精致的所谓文艺片等。这反过来又可能会进一步将观众拉回影院。
       但如今的电影业最终能重复过去的逆势辉煌吗?还有待观察,至少网络影视及网游对影视院线已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正所谓:
       古今大战人偶情,不沾影视行不行?
       兵哥难敌机器怪,影视至少八百块。

       四、中国大陆的影视市场与兵人市场
       既然影视与兵人有这么密切的关系,那么说中国的兵人市场,首先要说说中国的影视市场。
       中国的影视市场看似繁花似锦、一片繁荣,以电影业为例,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对外宣布的数据,近5年来的中国电影总票房分别为:2006年26.2亿元人民币;2007年33.27亿元人民币;2008年42.15亿元人民币;2009年62亿元人民币;2010年第三季度末,75.80亿元人民币,年底有望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但是,在这样一组呈几何基数增长的数字下,需解读和说明的是:
       1、按电影业内人士称,80%的票房都有水份,最极端把泡吹破了的是电影《阿童木》,该片宣称2009年上映3日票房过4000万元,而《中国电影报》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从各大院线的计算机终端获取的实际数据显示,该片上映3日票房为1700万元左右,导致该片制片人不得不出来道歉;
       2、所有年度的票房收入中,进口大片票房都占据了50%左右;
       3、中国一直存在着主旋律电影,最典型的一部是2009年中影集团出品的《建国大业》,票房4.19亿元,动用了172位明星,而且全部未付报酬!(为60大寿而惊动了整个华人演艺圈名角的一场堂会),这肯定是被计入的票房;
       4、机构买单。中国一直有机关单位组织观影的传统,不管是作为任务、还是作为福利,比如《爱情呼叫转移》因为内容和手机有关,中影联系中国移动拉赞助,结果中国移动买了800万元的票做营销推广用,这肯定也计入了有效票房;
       5、中国电影的票房飙升,但观众总人数基本没有增长,官方宣布号称连续几年都是2亿人次左右,票房主要得益于单价上涨;
       6、中国电影业的票房收入,几乎是影片的全部收入,基本并不存在影视产业链。
       7、国外的电影及录像制品产业,以美国加州2002年的产业收入为例,是340亿美元,其从业人数约20多万人,即人均年产业收入为10几万美元;中国的电影从业人数,连广电总局也没公布过,如果以广电总局公布的2010年预计上映500部国产电影,按每个剧组及直接上下游相关人员100人计,这500部电影就是5万人,如果要算上行政机关、企业管理人员、后勤、发行、特效、宣传、影视广告等上下游以及漂着的群众演员,全国电影从业人员100万人应当不算高估,如此,人均年产业收入是1万元人民币,就算减掉一半人数,人均也只有2万元人民币,基本只是大城市的最低人均工资标准。

       看完了宏观数据,再看两个个案,一个是中国影视圈中的国字头老大——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简称“中影集团”),一个是民营老大——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谊兄弟”)。
       中影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CCTV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是以影视产业为依托,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大型电影集团,其通过控股和参股的方式组建的7条院线,占全国电影市场份额的40%左右。就是这样一个巨无霸,已经持续运作了几年,但直至今日,仍没有能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因为其财务指标无法达到基本上市要求(中国上市公司的水份有多大,大家也应略知一二)。
       再看2009年在中国创业版上市的华谊兄弟,其2010年前三季度的总市值为99.79亿元,占到了标准行业——电影行业板块总额877.31亿元的11.34%,已基本跻身了百亿身价俱乐部,就其经营状态来看,说实话,比中影集团要好得多,颇多作品也可圈可点,但从其2010年前三季度的上市财务具体指标看:主营业务收入5.39亿元,而净利润只有0.8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0.06%,低于标准行业的0.08%;市盈率高达176.46倍!(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资者能够以较低价格购入股票以取得回报,一般市盈率超过28倍,即被视为存在投机性泡沫。例如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0倍;电影行业属于投资高风险行业,其目前的标准行业市盈率为57.30倍,华谊兄弟的市盈率已高出了同行平均值的3倍!)
        介绍了上述中国电影整体和个案的情况,再补充一点的是中国市场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的管制。太多的话不便说,只说一个例子,在中国加入WTO数年后,中国确已按承诺逐步放开了不少市场,但影视产业,在2004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电影院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电影制作(中方控股)”还是作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而到了2007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这两类则完全列入了“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被“禁止”的相关产业包括:“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和进口业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电影制作公司,发行公司,院线公司;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录像放映公司”。
       对中国电影行业的评价我就不说了,大家自有公论。但要特别强调、也和兵人有着直接关系的是:中国的影视业,票房基本就是全部收入,基本没有相关的产业链(主题公园、旅游、商业演出、影视人偶玩具、书刊、时尚生活用品等),也更不会有相应的产业营销渠道了,所以,即使最近上映的《狄人杰之通天帝国》,号称票房达到2.6亿人民币,可相关的兵人似乎也没见大卖。有关国产品牌或题材的兵人,其实要说的还不少,但不想把篇幅弄太长,看着都累,后面辟专章单写,在此先只多说说中国影视。

       五、结语
      兵人作为一种玩具,又特别被作为一种影视玩具,其对影视产业的依赖性是可想而知的,而中国影视业的状况,连自己都是赖活着,可以想见,中国的兵人产业能否寄生其上了。
      兵人业与影视业的这种特殊寄生关系,注定了玩家只有、也只能大玩国外的兵人,即使有人愿意投资或投身中国的兵人业,这个混迹于玩具业的兵人业估计也难以做大。
      但是,做大就一定好吗?做大就一定对兵人爱好者有益吗?
      敬请看下一篇:兵人经济学3——兵人与房地产,其中或许有答案。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个 兵人与影视 让我最心痛的是 HT华丽的转身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不错!顶一记。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到位 这个要顶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了不少东西,顶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分析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 赶上经济学论文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值得顶一下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11-19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真不错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bbs.bbicn.com ( 粤ICP备20066041号 )

GMT+8, 2024-4-24 21:53 , Processed in 0.25161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