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人在线BBIC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 三游酷玩 (17年老字号诚信模玩店)
★ 犹大模玩 - 【雕像专营形象店】
☆ 呼和浩特 呼市兵人HOBBY CASTLE
★ 香菜模玩(皮皮虾模玩店)
☆ 北京 Easytoys国贸旮旯玩具店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广州 优之兵模 兵人专卖店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广州 专业兵模玩具店-【主营批发】
★ 广告位 -------------- 空缺中
★ PJ玩具铺仓储批发店- 【主营批发】
★ 广告位 -------------- 空缺中
☆ 武汉 藏影兵人沙龙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天津 神秘博物馆 实体店
☆ 御车族-福州兵人模型店皇冠金牌店
查看: 6592|回复: 12

[二战] 抗战人物传奇与故事小汇总【共11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BICN 上海旗舰淘宝店
本帖最后由 钢铁帝国 于 2019-8-8 15:06 编辑

1944年的豫中会战从5月初汤恩伯主力兵团的三个军从日军包围圈中突围,这次会战就算得上败局已定。5月8日,日军战车第3师团突破洛阳西南面的龙门高地;9日在黄河北岸的第一军从垣曲强渡黄河直插第一战区后方;在加上110师团从登封西进,63师团从偃师南下,第一战区最后的据点——洛阳已经完全在日军重兵包围之中。 时任第一战区司令官的蒋鼎文令第十五军军长武庭麟指挥第十五军及第十四军之第94师守备洛阳,并指示须守备十至十五日。


第十五军这支部队前身为镇嵩军,实际就是由民国初年绿林武装改编而成。1937年,该军下辖第64、65两个师。军长刘茂恩兼65师师长,64师师长武庭麟。该军在华北抗战全面爆发后,参加了忻口会战,1938年垣曲运河两岸战斗,1939年晋东会战,1940年晋南作战、1941年中条山会战。各次作战中均表现优异,让卫立煌对其刮目相看,特别是在1938年2月日军多路攻击晋南,北边卫立煌不陷入重围,15军一部担任掩护任务,该部在汾河南岸血战多日,使卫立煌部撤离到安全地方。后来卫立煌对此大为感动,当即取纸书写“忠勇善战”四字。


日军多年来在华北和第十五军交手无数,也对其评价相当高,认定其战斗力为“甲下”。(在第1,2战区里被日军战斗力认定在甲以上的非中央军少之又少。)为此,在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前,日军调动37、41师团以及独立混成3、9、16旅团各一部,于1941年3月专门针对第15军所盘踞的根据地进行歼灭性扫荡。1941年中条山会战中,该军遭遇惨重损失,被迫退回黄河南岸,至1944年一直担任河防守备任务。


而配属于第十五军的94师属于第十四军序列。十四军一直是卫立煌的起家部队,其下属部队一直是华北方面日军一直想要歼灭对象,而且战力都不弱。日军在报告中对其评价为“战意旺盛,战力充实”。


总之防御洛阳的三个师战斗力在第一战区都是一流,但是各个部队却并不满编。


抗战后期各部会抽调一部分到后方进行整训补充,第十五军下辖各师理论上应该是3个步兵团,但其中一个被调后方,所以两个师总共才4个步兵团。守备洛阳时该军总计参战15980人(其中军官846人)。另外第94师参战人员6833人(其中军官485人)。这2万2千多人需要担负起所有的洛阳城外围和核心防御工事。而这些防御工事原本是计划由12个团担任,但现在这三个师兵力仅仅7个团,防守兵力深感不足。


相对于中国军队守军兵力的不足,日军为攻击洛阳却是集结重兵。首先准备用来向洛阳进攻的为63师团长指挥的菊兵团,菊兵团以该师团下辖的3个独立步兵大队为基干,,第12野战补充队下属3个步兵大队。后期先后参加攻击洛阳的还有战车第三师团一部,独混2旅团一个大队,独混9旅团一个大队,独混1旅团一个大队,163联队1个大队。先后投入洛阳攻击战的日军总共13个步兵大队,另外配有2个重炮联队和1个战车联队。

从战斗力上来说,日军相对于洛阳守军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但是洛阳守军仍然凭借工事和牺牲精神一直坚守了十余天,从城外七里河到西关、西门内外,再到北面上清宫为中心的周边各个高地,以及城墙周边。中日双方在洛阳周边进行着惨烈的阵地争夺战。中国军队在每一个关键阵地周边都进行着极其顽强的抵抗,各部损失极其惨重。


第十五军战后仅收容2111人,损失率达到了87%。而第94师更是战死5015人,达到了参战人数的73%。这样的部队损失率在抗战中可谓极其罕见。










上一篇:DP-12金色双管霰弹枪
下一篇:张学良的“黄埔军校”国立东北中学,因反抗法西斯管理被肢解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军主业抗日,副业办中学

本帖最后由 love失意者 于 2019-8-8 10:59 编辑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将军成为一股清流,他的主业是抗日作战,打击日寇,副业是办了一所学校,收容鲁苏豫皖边区战区流亡学生,造就学子达3000多人,成就中国教育抗战一段佳话。他就是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王仲廉将军,以及他创办的国立第二十一中学。
29934131.jpg

王仲廉


王仲廉又名介仁,安徽萧县人,出生于1904年,黄埔一期毕业生,与林彪、徐向前、胡琏、陈赓、宋希濂、杜聿明、戴安澜等名将同窗同期,黄埔一期的“徐州三王”之一(当时萧县属于江苏省徐州府),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中国抗战的许多重大战役,如南口战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豫湘桂会战、豫西鄂北大捷等,先后任第85军军长、苏鲁边第二挺进军总指挥、江苏省保安处长、安徽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31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1938年3月,王仲廉率第85军参加台儿庄大战,与日军激战于临城地区,在激烈的大顾珊争夺战中,王仲廉指挥所属炮7团,创造了以劣势炮兵消灭了日军优势炮兵的空前奇迹。有一次敌军炮弹落在他身边四五步远地方,他丝毫不予理睬。幸好是枚哑弹,王仲廉才躲过一劫,这件事传开来,极大鼓舞了士气。台儿庄大捷后,王仲廉因战功卓著,荣获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


这么一位铁血将军,怎么会想起来办学呢?


王仲廉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有幸被家人送到私塾读书,后在县立第二学堂高小毕业,这是一所现代学堂,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底子,他才考入黄埔军校。知识改变命运,他深感知识分子对社会,对国家之重要。


台儿庄战役之后,王仲廉奉命移师布防皖北、豫东、苏北、鲁南一带。这个时期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继上海、南京沦陷之后,徐州周围的苏鲁豫皖大片土地也沦为敌占区。


家乡沦陷,王仲廉看到乡亲受辱,青少年失学,生存堪忧,同时他还害怕这些青年受到赤化,因此便在太和县建了一所“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校址设在了太和县郊区的徐禅堂,女生部设在徐寨,后迁至太和城内的徐家祠堂里;职业部则设在周边农村,收拢该沦陷区的流亡青年学生。开始时有上千人前来求学,主要以丰、萧、砀、沛、邳、睢、宿、铜等县的青年居多,后来安徽五河、凤阳、蒙城、亳县的学生也慕名前来,人数逐渐增多至近2千人。


王仲廉最初任“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名誉校长,他的高级参谋长丁熙民任校务主任,不久,随着战事紧张,一是经费有限,二是王仲廉忙于军务,亟待找人接任,并解决师资问题。


丁熙民就向他推荐了当时的教育“达人”仝菊圃,可仝菊圃当时已经在开封师范任职,王仲廉求才若渴,就上下通融,终于感动仝菊圃,他于1942年8月带着外语、音乐、美术和总务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跋涉八天,来到了太和县,王仲廉异常高兴,他任命汤恩伯为校长,自任副校长,仝菊圃暂任教务处长。


此时因为学生数量激增,办学资金不足,王仲廉一面从部队掉拨款粮,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一面以边区党政领导人名义,汤恩伯以战时中学校长名义,向教育部发去电报,申请学校备案,并给与资金支持。


民国政府教育部非常重视,派一司长亲往调查核实后,陈立夫复电,教育部将鲁苏豫皖边区战时中学收归国立,命名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所用经费由教育部负担。

29934136.jpg

国立第二十一中学


1942年10月10日,国立第二十一中学举行了隆重开学典礼,并挂上了学校大牌子,校长王仲廉、代校长丁熙民、教导处主任仝菊圃等出席讲话,学校大门口两侧书写着校训:“明耻、教战、树人、建国”,大楼两侧则书写着“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八个大字。学校还有歌咏队、管弦乐队、篮球队,学校生活热气腾腾,生机勃勃。


不久,经过严格审查,根据“军人不得兼任学校校长”的训令,任命仝菊圃担任国立第21中学校长,从此,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在安徽的太和、徐寨、徐禅堂、王寨、山西会馆等处度过了一段祥和的学校生活。


战争的硝烟很快打乱了学校的安宁,1943年12月平汉铁路失守,1944年,中原战争爆发,洛阳、郑州也相继陷落,日军最后的疯狂严重虽然显现败迹,但是对中国战区影响还是很大。原来是“国统区”的安徽太和县等地区,现在已经成为敌占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陷入危险之中。此时王仲廉将军早就离开,学校似乎失去了靠山,大家现在开始人心惶惶。与教育部好不容易联系上,接到的指示是,王仲廉部现在河南西部驻防,学校可向王将军靠拢。


1944年10月,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在仓促准备之后,开始向河南南阳方向西迁转移。


这次西迁路途漫漫,危险重重,学校第一批迁移人员有400多人,他们还很智慧地出钱买通了敌占区向导,躲来躲去,安然到达了铁路道旁。结果,正好赶上日军巡逻队过来,有一个老师的婴儿啼哭,马上惊动了日军。如果再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位老师无奈狠心用棉絮把自己的孩子嘴巴捂住,直到把孩子捂死,放在路边杂草里,才保证了大家安全地从铁路上翻越过去。


发现有人,日军在慢慢大雾中向迁移队伍扫射,这让师生们更加紧张地狂奔起来,这反而救了大家性命。那么多人身上携带者很多茶缸、碗筷什么的,一片“叮当”响,日军闻听以为是大部队,也不敢紧追不放,所以,除了个别人有些小伤外,这次探路算是成功了。


第二批西迁的师生们出发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一千多人的长蛇队伍昼伏夜行,很是壮观。他们接近铁路时,已是黑天,大家一起埋伏在铁路两边,期待着日军装甲巡逻车的间隙。这次他们已经很有经验,临近的一些游击队等给他们一些警戒,帮助他们在日军装甲车交替的间隙,把学生们全部引导翻越铁路。


半夜时分,日军还是发现了铁路上有动作,向这边打起枪来,学生们闻听拼命往西奔跑,终于到达了镇平县的五里岗,算是安全了。


学生是过来了,但是学校却发生了变故。


那个时候,通讯落后的不可想象,王仲廉将军在镇平突然看到国立第二十一中学突然来到了,他大吃一惊,气恨难消。豫西本是前线,战况一开,安全难保,这么多学生到此,令人难以保全。于是王仲廉将军迁怒于仝菊圃,立即向教育部打报告,要求撤掉校长仝菊圃,举荐丁熙民为校长。


教育部回绝了王仲廉的要求,并为仝菊圃解脱。王仲廉气不过,就把仝菊圃羁押起来,自己当起了校长。


当然,王仲廉不久就把仝菊圃释放了,仝菊圃历尽艰辛,千里迢迢赶到了重庆,向教育部汇报,并辞职。教育部感到战时情况特殊,别无其他好的方法,只好听任王仲廉将军的安排,由他继续管理国立第二十一中学。


1944年底,日军一股西进,占领镇平。王仲廉将军只好派人安排国立第二十一中学继续西迁,一直跑到了陕西的山阳,安顿下来,继续教学。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立二十一中学生兴高采烈别过将军,再次越过秦岭,跋涉千里回归故里,最终迁回徐州。


王仲廉后来则先是到河南郑州,接受中原日军投降。忙完军务,他把原来太和县国立二十一中学的校产,全部移交给太和县政府,又把从陕西东迁回来的学生分别安排到了连云港中学等相关学校,算是对学子们有始有终,关怀备至。


王仲廉将军与仝菊圃先生两个人后来还有一小段交往,很有味道。当年仝菊圃在教育部辞职后就辗转到了无锡、徐州,在无锡他曾经义无反顾地掩护了地下党。


1947年王仲廉将军在豫北不战而退,惹得蒋介石把他罢官问罪,羁押在南京原陆军军官学校。仝菊圃知道这个信息后,花钱找关系前往羁押地探望,两个人一笑泯恩仇,成就一段佳话。

1949年之后,仝菊圃留在大陆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山东大学工作至退休。


王仲廉在1949年底离开大陆去台湾,退役后曾经任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顾问,1991年7月病逝台北。


在战火中五年里,国立二十一中学共培养了3000多名学子,且很多人学有所成,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时与日军“躲猫猫”的国立第十四中学

本帖最后由 love失意者 于 2019-8-8 11:07 编辑

国立第十四中学是重庆的一所“混搭”建成的国立中学。


那是1939年夏季,全国迁到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各机关多如牛毛,为了躲避日军轰炸,这些机关陆续向重庆市郊区疏散,且多集中在渝青、渝碚公路沿线,以青木关为中心,形成一个新的迁建区。


青木关,位于重庆市歇马镇、青木关镇和凤凰镇的交界处,原名“清母关”,相传明朝末年此地有一大蟒为患,一青年母亲在此地被蟒吞食,青年寻查后,努力练武,奋勇斩蟒,后代人取谐音为“青木”。


抗战时期,青木关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块“热土”。这里设有由军事稽查、交通警察和宪兵联合组成的特别检查站,成为进出陪都重庆的险要门户。1937年国民政府发布迁都重庆宣言之后,民国政府大批机关、工商企业、学校等都涌向了重庆,再加上其他省份派驻重庆的机构,重庆一下子“肥胖”起来。作为重庆“胳膊”和“腿”的地方,也跟着臃肿起来。特别是青木关,一下子成为文化机构林立,各种学校遍布,文化名流云集,中国抗战举世闻名的文化“高地”。


教育部为了大量迁建区公务人员子女入学教育问题,还有重庆“流亡学生收容站”登记收容的许多流亡学生,就在青木关新建立了一所中学,命名为国立第十四中学。但这个名字没有用多久,就换成了一个很牛的名字,这是因为另外一所中学的遭遇。

1.jpg

3.jpg


那个时候,原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简称中大附中),现网络上称,该校开办于1924年,和中山大学一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为躲避战火,在1937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分别迁往屯溪、长沙等地,1938年最后落脚到了贵阳。


中大附中是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学生教学实习的学校,战争迫使它们逃离的很远,特别是离立足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很远,教育部又不能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就不能尽快培养出中级教师,满足抗战教育需求。


就在上下都在左右为难之际,教育部长陈立夫下令,从1941年8月开始,重庆青木关的国立十四中学与贵阳的中大附中互换名字,解决师范生实习问题,这也是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界唯一一次“姐妹易嫁”的更名。


中大附中接到教育部通知,是极力反对。校长甚至拿辞职要挟,坚决不同意更名,他们犹如贵族,现在突然让他们削职为民,总是接受不了。不过这种抵制没几天,他们就彻底服从了,因为日本人不给他们时间。


1944年日本“支那派遣军”发动了“一号作战”,企图打通在中国大陆的交通运输线,因此倾尽全力进行进攻。在日本人疯狂的进攻下,民国政府军也精疲力尽,广西桂林、柳州一带的交战中,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所在区域的机构也纷纷向贵州南部的独山、都匀一线撤退。

2.jpg

日军得理不饶人,以为马上就要大功告成,加紧尾追进攻,目标直指贵阳、重庆。


1944年底,中国大后方重要门户独山陷落。


独山镇距离贵阳只有半天汽车的路程,国立十四中学就在这里,战事临近,学校怎么办?迁,往哪里迁,谁都没有数。学生们都是一些15、16岁的孩子,更是没有主张,师生们聚在一起,似乎要听天由命。


其实,还是有几个老师比较有胆识,他们一面派人外出打探消息,一面出面组织同学进行集合,编成成几个小分队,让大家向北,往四川方向撤退,虽然目的地还没有着落,但是有一点让学生们心里稍微踏实,就是向北离战场就越了。所以当时的国立第十四中学,弥漫的失望情绪中,还有一丝苟且的希望,所以大家还能打起精神来,服从指挥。


负责老师还想的很周全,从临近部队里借来五、六支步槍,都是“中正式”和“汉阳造”,由校警、工人和高年级同学背着,好用不好用,同学们多了一份胆量。


经过7天胆战心惊的艰难跋涉,学校终于逃到了150公里外的遵义,找到了一块临时场地,暂做学校。


还好,这次日军最后的疯狂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很快就被打垮,不久,日寇从独山溃退。


国立第十四中学在得到确切胜利消息之后,结束了“躲猫猫”式逃难历程,返回原地,出逃时是中大附中,回来时是国立第十四中学。

4.jpg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彭佩云当年就在国立第十四中学读书,经历过这段“逃亡学校”生活,后来在香港一档谈及抗战的节目中,彭佩云副委员长曾经谈到过这次经历,她说,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许多青年学生更加坚定了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9-8-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难得的科普,平时很少听闻具体的国军血战资料,感谢楼主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9-8-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普及知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9-8-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普及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terranxjq 发表于 2019-8-8 11:49
比较难得的科普,平时很少听闻具体的国军血战资料,感谢楼主

多谢多谢!!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多谢!!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多谢!!!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会”与三所特别的国立中学

抗战时期,中国曾经建立过一个史上最牛社会团体,这就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它的全称是“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3月10日由宋美龄牵头,在汉口圣路易女中成立的慈善机构,职责是为了拯救在日寇铁蹄下亲人被害、无家可归的受难儿童,保护培养中华民族未来人才。

1.jpg


保育会成立当天,社会各界人士600多人与会庆贺,并发动了空前的捐助活动。当时李德全(冯玉祥夫人)、黄琪翔的夫人郭秀仪等带头负担数百名难童常年生活费用,国共两党主要领袖也慷慨解囊,带头捐款。

在八年抗战时期,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收留、保护、教育了近3万名儿童,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杰出篇章。

2.jpg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另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是由教育部参与,为解决部分地区保育院、教养院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新建立三所保育中学——国立第十五中学、国立第十六中学和国立第二十中学。

国立第十五中学是1941年8月先设于四川永川烘炉场,主要任务是收容四川境内各保育院以及川境其他战时儿童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可那个时候永川交通极为不便,1943年7月就迁往荣昌县北象山的卧佛寺,1945年更名为荣昌师范学校,1948年随着战后各地区学校的复原,该校并入了重庆青木关中学(1946年民国教育部就开始解散国立中学,让各地学校复原回原籍,但因为各种原因,滞留在青木关地区很多中学生,教育部只好在战后又成立了一所国立青木关中学)。

3.jpg


国立第十六中学的构成较为复杂,它是由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的第三、五、六中山中学班全部,以及第二中山中学班的部分学生组合而成。学校最初设在四川合江,又在永川设立了高中分校,1942年8月,四川合江校本部调整为国立女子中学,就把原永川高中部改为校本部,另外寻找地方建立初中部,并承担了保育中学的职责。

4.jpg

国立第20中学最初设在湖南芷江,主要为解决“战时儿童保育会”辐射的湘、黔、贵、粤四省各保育院的孩子们小学升初中问题,1942年8月开学,1944年8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危及芷江,该校的师范分校、初中一分校和初中二分校必须逃难,经过侦查后分别迁往贵州玉屏万寿宫、东郊棚厂和北郊水府宫。

女子分校起初是迁往了贵州惠水,1944年11月被战争所迫,只好再迁桐梓,第二年改组为国立女子中学分校,也称为国立第2女子中学。该校曾经发生过一起恶性案件,惊动朝野。当时一般不知深浅的土匪,杀害和劫持了师范部20名女生。宋美龄那个时候,俨然是流亡学生的家长,她亲自出面干预此事,军队出动,进山围剿。土匪哪是个?最后结果是几个匪首被枪毙,被劫学生全部获救。

5.jpg

国立第二十中学也是命运多舛,到了8月,日寇进攻湘桂,该校被迫迁到贵州。1945年,国立第二十中学男生部并入铜仁的国立第3中学,永绥的国立第八中学;女生部改为国立女中分校,至此,国立第二十中学作为保育中学使命结束。


国立第十五中学、国立第十六中学和国立第二十中学这三所保育中学有其他国立中学的共同特点:生活艰苦,学习努力,师资雄厚,教育质量高。却又有其他国立中学所没有的特点:集体化、平民化和革命化。

6.jpg

集体化就是保育生从小生活在保育院,过的就是儿童军事生活。进入中学,更是在军事教官的严格训练下,过着半军事化生活,节奏紧张,步调统一,有令必行;

平民化是指他们都是孤儿,没有家,没有亲人,依靠国家救济,和社会慈善支持成长;

革命化是指他们思想觉悟普遍很高,因为他们都亲历过日本鬼子的凶残,曾经家破人亡,具有强烈的报国复仇信念。所以,一旦祖国召唤,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报效国家。

7.jpg


1943年-1944年民国政府招募远征军期间,国立第十五中学和国立第十六中学就有五六百人投笔从戎。在中国远征军中,盛传有一个全部由保育生组成的坦克营,征战勇猛,屡创战功,其代表人物是原国立十五中学的徐行仕,他驾驶的战车,从1944年开始,在缅甸八莫战役中,以及后来回国参加南昌会战,在解救独山、都匀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九次负伤,被授予忠勇勋章,一年内由中士副班长提升到少校连长,抗战胜利后荣膺胜利勋章,28岁时晋升为少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bbs.bbicn.com ( 粤ICP备20066041号 )

GMT+8, 2024-5-19 01:17 , Processed in 0.24581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