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人在线BBIC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 三游酷玩 (17年老字号诚信模玩店)
★ 犹大模玩 - 【雕像专营形象店】
☆ 呼和浩特 呼市兵人HOBBY CASTLE
★ 香菜模玩(皮皮虾模玩店)
☆ 北京 Easytoys国贸旮旯玩具店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广州 优之兵模 兵人专卖店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广州 专业兵模玩具店-【主营批发】
★ 广告位 -------------- 空缺中
★ PJ玩具铺仓储批发店- 【主营批发】
★ 广告位 -------------- 空缺中
☆ 武汉 藏影兵人沙龙
★ 广告位 -------------- 空缺中
☆ 天津 神秘博物馆 实体店
☆ 御车族-福州兵人模型店皇冠金牌店
查看: 5386|回复: 23

[二战] 抗日人物故事合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7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BICN 上海旗舰淘宝店
本帖最后由 钢铁帝国 于 2017-6-28 14:42 编辑

      一系列抗战剧上演,其中有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亮点,那就是在关键时刻破译日军的密码,从而使我军转败为胜。回读辉煌的抗战史册,你会发现这绝非虚构。其实,这一细节的背后,确实有相当一大批奇才用这种手段屡立战功。其中不乏外国人,也有八路军方面和国军方面的。
   1.jpg
  林迈可

  林迈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1937年他受北平燕京大学聘请,担任燕大的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林迈可带着妻子和班威廉夫妇驾驶校长的汽车,逃出北平。经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的护送,到达晋察冀平西根据地。
  
  在平西,受聂荣臻将军的邀请,林迈可担任通讯部技术顾问。他给部队技术员讲授无线电工课程,由于没有教材,很多课程内容不得不从最基本的电学第一定律开始。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也在通讯部工作,任英语课教员。他们发现,用中文发报会有许多的麻烦,一个数码错了,就会译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字,英语是以字母形式构成的语言,拼错一个字并不会影响理解原意。于是,他们共同帮助部队用简单的英语来传递信息。
  
  从1942年到1944年,林迈可一直在晋察冀军区,从事电台设备的整修改进和教学工作。在晋察冀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电讯界的高级干部、技术专家和骨干。在延安,林迈可一方面为延安的通讯和新闻事业尽力。另一方面,他还主动撰写稿件报告边区概况,请经过和离开延安的外国人带走,或发送给合适的报社、政府机关,或任何对抗日根据地感兴趣的人。
  
  林迈可在中国战斗和生活了8年,他的一儿一女都出生在抗日根据地。他用刚到北平时购买的一架德国造的蔡斯伊康照相机,把自己和平西、晋察冀、延安军民的抗战生活拍摄下来,从战争年代一直保存至今。
  2.jpg
  亚德雷
  
  1938年11月,化名为“罗伯特·奥斯本”的“美国密码之父”亚德雷经香港抵达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国民政府授予他少校军衔,并安排30多名留日学生,组成专职破译小组。
  
  1939年5月3日和4日,抗战历史上悲惨的“五三”、“五四”惨案发生了,其中一个现象引起了亚德雷的注意:国民党在重庆市区花大力气部署的防空部队为什么竟没有打下几架敌机?这其中必有玄机。
  
  经过密切跟踪,亚德雷发现日本间谍发出的新密电中开始混杂一些英文字母。通过重新的排列,他发现电报中开始出现诸如“her(她的)”、“light(光线)”、“grain(粮食)”等具有实际意义的单词,可是这些单词从何而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一份密码中出现了“hesaid(他说)”的字眼,这引起亚德雷的注意,因为这样引起对话的词组一般出现在小说中。亚德雷推测日本间谍采用了“书籍密电码”的编制方法,密码底本是一本英文长篇小说,它的前100页中必有连续三页的第一个词分别是her、light、grain,可上哪去找这本小说呢?
  
  就在此时,国民党军统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有一位驻守在重庆的国民党某高射炮团的营长,绰号“独臂大盗”,他有时公然使用附近一个川军步兵师的无线电台和他在上海的“朋友”互通密电,他很有可能是一名汉奸。亚德雷把目光放在了“独臂大盗”身上。  亚德雷和同事徐贞商定周密计划,到“独臂大盗”家去拜访。在拜访过程中,两人巧妙周旋,经过一番困难丛生的波折,徐贞终于在“独臂大盗”的书房中发现一本美国着名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该书的第17、18、19页上的第一个词用笔画过,它们果然是亚德雷推导出来的那三个英文单词。
  
  亚德雷回家后,立即寻找到一本《大地》,连夜组织破译,根据密电看来,“独臂大盗”是汪伪政府政权安插在重庆的耳目,他与国民政府中的德国籍顾问赫尔·韦纳等人组成间谍网,密告日军轰炸机保持3660米的飞行高度,以避开射程仅达3050米的国民党军高射炮的射击。
  
  密码的秘密终于告解,“独臂大盗”等内奸被逮捕枪决。
   3.jpg
  宋兆宜

  我党在延安时期也有专门的破译密码小组,宋兆宜就是其中一位。
  
  宋兆宜同志1921年9月13日生于河北蠡县一个爱国绅士的富裕家庭。抗大毕业后,宋兆宜被分配到延安军委二局,在隐蔽战线整整工作了10年。1940年底,从事对中统密码破译工作就剩下宋兆宜一个人,真可谓是“一夫当关”。
  
  二局在六年时间里破译了无数敌方密码,截获了成百上千份情报。毫不夸张地说,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即“中统”总部使用的密码,基本上全部被破解了。
  
  1944年夏,“中统”系统密码突然出现了改变,几个重要的密码破不开,政治情报大大减少,中央也催促迅速解决。于是领导决定,责令宋一个月内完成破解。
  
  在研究过程中,宋兆宜发现几处可疑的数码,相隔一定距离就会重复出现,于是萌生出一个念头,能否用数学中的某个方程式计算出它的规律呢?宋兆宜在中学只学过小代数,其中无此类方程式。他请教了厦门大学毕业的江贞(苏开宏)。说明来意后,江告知他大代数中有一个“不定方程式”,可以试试解。经领导同意,江贞教他解不定方程式的方法。宋兆宜虽是初中文化,但在实践中已有提高,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基本掌握。他运用此法,结合具体情报,终于破译成功了。
  
  那个时代全军没有立功这个词,而叫“特等模范”。隐蔽战线的这一殊荣奖给宋兆宜,确实来之不易。当初评选时虽有不同意见,但经叶剑英参谋长亲自报请毛主席,毛主席说:“这个人不简单,同意,同意。理由之一,他开创了未来用数学原理破译密度更大的密码,为破译工作探索到新的方向。”
   4.jpg
  池步洲

  中统里边,也有一个密码破译奇才,名叫池步洲。他是中国着名的密码破译专家,因破获日军密码而获取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
  
  1908年,池步洲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农家。日本东京大学毕业后,池步洲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并娶了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婚后育有一儿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池步洲回国,经同学介绍,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
  
  从1941年5月起,日本外务省与其驻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总领事馆之间的密电突然增多,这引起了池步洲的注意。这些情报,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舰只的舰名、数量、装备、停泊位置、进出港时间、官兵休假时间等情况。外务省还多次询问每周中哪一天停泊的舰只数量最多,檀香山总领事回电:“经多次调查观察,是星期日。”这也是后来日军选择12月8日(星期日)偷袭珍珠港的主要依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文中还频繁报道夏威夷的天气:说是当地三十年来从来没有暴风雨,天气以晴为主。──当时世界各国还没有“天气预报”这一学科,因此军港的天气如何,也属于军事秘密范围。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日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一)立即烧毁各种密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二)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三)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断然行动。
  
  国民政府将这一情报立即通知给了美国驻重庆使节,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情报后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一说麻痹大意,一说忍痛牺牲,究竟为什么,只能说是“历史的偶然”了。




上一篇: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下一篇:高邮战役:抗日战争最后一役
发表于 2017-6-2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美女太漂亮啦。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占山江桥抗战的传说

W020150708410149165014.jpg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省长兼城防司令。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马占山将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在抗日救国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  

  在江桥战役中出过这样一桩事:他们在江南岸受到日本鬼子的猛烈炮击,终因寡不敌众,大批人马退到江边。想过江没有船只,只能骑马泅渡。马将军刚刚下令渡江,江面上突然涌出无数只甲鱼来,伸着长长的脖子,向岸边凝视着。勇猛将士哪管这些,驱马奔下江去,可江面就像开了锅似的,成群的甲鱼蜂拥而上,咬马腿,往人身上蹿,乱成一团,闹得军队无法过江。马将军下令用枪打,也不管事儿。这时有人主张:得杀猪、宰羊祭江,或扔食品,兴许管用。马将军没有迷信那一套,他命令士兵到屯中取来大批石灰,撒到江里,甲鱼这才无声无息地潜入江底。马将军率领大队人马顺利渡过了嫩江。过江之后,反过身来在这里打了场威震中外的江桥之战,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挫伤了日本鬼子的威风。
  

  马占山率队过江之后,整顿队伍,修筑工事,不准鬼子前进一步。单说鬼子打过江桥,占据大兴东南的无名高地,着急忙慌地挖壕修堡,准备与马占山决一死战。
  

  这个高地北起向南,蜿蜒十余里,犹如一条长龙卧在广阔的草原上。北面的制高点山势险要,控制这个制高点,就掌握胜利的主动权。日本兵立刻在龙头上修筑工事,准备作长久之计。他们正挖土筑壕,突然出现无数条大小毒蛇往身上乱窜,顷刻间中毒者不计其数。鬼子兵点火焚烧,用战刀砍,用锹镐扑打,都无济于事,毒蛇越来越多越凶猛。日本鬼子信奉神佛,他们从胸前取下铜佛摆在高处插草为香,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神佛免灾,可还是无济于事。最后他们不得不放弃这块高地,停止修筑工事,建了一座四角有台阶,向上呈梯形的石塔。日本侵略者是为纪念在江桥战役中死去的同伴呢,还是要用石塔镇住满山的蛇群,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蛇帮助马占山,赶跑了日本人,救了当地老百姓,减少了我军民的伤亡,却是千真万确的。老百姓都说,这是天意啊!
  

  石塔虽然早已坍塌了,但石塔的遗迹仍然依稀可辨,成了日本人侵华的铁证。当年就是这一带,成了江桥抗战的主战场,马占山指挥义勇军,顶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冲锋陷阵,打了半个多月,消灭了敌人好几千人。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虎队名称的由来 最先叫“飞老虎”

      1937年8月14日发生在杭州笕桥上空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时任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队长高志航率机击落多架日本海军航空大队战机。这场激烈的战斗以日军损失飞机6架,而中国空军无一人伤亡落幕。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摇篮,笕桥不仅是中央航校所在地,更是日本空军精锐首次遭遇惨败之地,笕桥镇政府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进行了纪念:一本酝酿已久、已经完成编撰的《笕桥空战》,透过文字和图片,再现了那段硝烟弥漫、充满着不屈和抗争的历史。
1932年,“二二六”空战
 
  打响了笕桥上空抗日第一战
 
  中国的空战史上,1937年那场创造了光辉战绩的“八·一四”空战展示了中国空军的赫赫军威。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32年的“二二六”空战,才是笕桥上空羽翼未丰的年轻中国空军向强大日本空军的第一次亮剑
  
  1932年1月28日,淞沪会战爆发。2月26日拂晓,日军6架轰炸机在9架战斗机的掩护下空袭笕桥机场。当时,中央空军第2队所属德制“K-47”战斗机迎战。激战中,航空第二队队长石邦藩左膀被日军使用国际禁用的萨姆弹射中,飞机发动机的3个气缸中弹,遂迫降于机场附近的田野上。3月11日石邦藩在杭州广济医院截取左膀,被后人称为“断臂飞将军”。 

  “二二六”笕桥空战中,日军扔下30多枚重磅炸弹,由于中国空军的顽强抵抗和地面高炮部队的密集炮火,中国军队仅有三架训练机和一架运输机有一些轻微弹伤。 

  虽然“二二六”空战中国空军未能取得战场上的制空权,但是中国空军勇士不惧牺牲,不畏强暴,奋力拼搏,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说为五年后的“八一四”笕桥空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杭州笕桥还有一处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它就位于杭州笕桥机场西北面鸡笼山上,名枕戈兵室。

  枕戈兵室是一间木屋,门楣高悬一块题有“枕戈兵室”的牌匾,其意是“枕戈饮血,杀敌报国”。据说,这是1937年航空英雄高志航牺牲后建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高志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此处共葬有几十位航空烈士,如高志航、沈崇诲、阎海文等,其实大多数都是衣冠冢。时至今日,英雄冢“枕戈兵室”存留完好。
飞虎队队员曾驻扎笕桥,队员们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不错 。 

  在《笕桥空战》里,有一组珍贵的彩色照片,是当年美国飞虎队队员驻扎笕桥机场时留下的  

  飞虎队其实是中华民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主要由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所创立。为什么叫“飞虎队”? 

  原来美国志愿队的飞机,在机身上会喷涂志愿队的队徽,那是一只带翼的小老虎。中国居民看到了机身上的小老虎,便把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航空队里的中国翻译见到后,将其翻译为“FlyingTiger”,并告诉了陈纳德,队员们也觉得很好,于是将航空队命名为“飞虎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美日宣战,1942年,飞虎队并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飞虎队队员在执行任务之时,身穿的飞行夹克背后,都缝有一张公告:“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在与日军作战之时,如果遇到驾机被击伤或者击落,飞行员跳伞的情况,在飞虎队飞行员们跳伞落地后,经常会被当地的群众救起,帮助受伤的飞行员疗伤,然后想办法组织人员将飞行员送回飞虎队基地。在抗日战争期间,约有18000名美国空军将士赴华对日作战,其中,2197名飞行员牺牲,超过200名遇险飞虎队员被中国军民营救。  

  抗日战争胜利后,飞虎队即将结束在中国的军事任务。1945年10月18日至12月4日,飞虎队队员们临时驻扎在笕桥机场,他们与机场附近的百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美国飞虎队队员艾伦·拉森和威廉·迪柏用柯达相机拍摄了一组在笕桥机场、笕桥火车站等地的照片,可以看到飞虎队士兵讨价还价买当地土特产,小姑娘为士兵洗衣服等生活场景。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女投江:最小女兵只有13岁

      这是个反常的秋天,5军1师露宿在乌斯浑河畔。

  

  楼山镇战斗后,关书范率1师与西征主力分手后,战斗不断。8月底决定放弃西征,东返刁翎。10月上旬到达乌斯浑河边时,有人说还有百余人,有人说只剩30多人,而其中有8名女性则是确切的。她们是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杨贵珍、胡秀芝,士兵李凤善、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还有原4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1师宿营的柞木岗子山,位于乌斯浑河西岸,东岸是大小关门嘴子山。部队在这里休息一夜,天亮后过河向北经马蹄沟、碾子沟,就到刁翎的喀上喀5军密营了。

  

  快到家里了,高兴之余,似乎有点儿松懈、大意。不知是谁打起第一个火堆,一堆堆篝火就在柞木岗子山下燃烧起来,就被一双邪恶的眼睛盯上了。

  

  葛海禄,这个让人想到出卖杨靖宇的赵廷喜、李正新的也叫人的东西,胡子出身,曾在9军当过副官。而无论干什么,这世上钱才是他的最爱。这天晚上,他从样子沟下屯去上屯找个叫“豆腐西施”的女人,老远看到西南柞木岗子山下的火光,多年的山林生活使他立刻意识到了什么,转身去了样子沟日本守备队。

  

  刁翎日本守备司令官熊谷大佐接到电话,再一个个电话,驻样子沟、后岗日本守备队,刁翎街伪警察大队,还有那个把8军好一通搅和的赫奎武团伪军,立即出动。熊谷亲率30多骑兵,驰奔柞木岗子。但他不明底细,未敢轻举妄动,先将部队在周围部署、潜伏下来,想待天亮后看个究竟,再行动作。

  

  说这个秋天反常,是因为这个秋天多雨,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的乌斯浑河,枯水期竟跟洪汛期差不多。百十来米宽的河面,河水浑浊、湍急,泛着浪花,滚滚北去。

  

  师部参谋金石峰水性好,关书范让他试探一下,能否涉渡。他刚下到水里,枪声响了。

  

  这时,1师官兵正向河边走去,本能地转身奔向山坡,边打边向林子里退去。而此时正是“浑汤林子”向“清汤林子”过渡阶段,隐蔽性还挺好,进入密林基本就安全了。

  

  女人对水总比男人亲近些。守着一条大河,“起床”后,到河边撩水洗洗脸。而且,据说如果可以涉渡,她们是被安排首先渡河的。

  

  东北的大小河流,两岸几乎没有例外的都是柳树丛,南满叫“柳毛子”、“柳树毛子”、“柳毛棵子”,吉东叫“柳条通”。这种柳树,通常为手指到擀面杖粗细,几米高,一簇簇密密匝匝的,沿河两岸铺排开去,下面是膝盖高低的茅草。

  

  战斗打响,八个女兵就隐进柳条通里,敌人并没发现她们——敌人的目光和火力,都被向山上退去的官兵吸引了。

  

  过河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们都不会游泳。她们可以在那柳条通里隐蔽不动,待敌追击战友远去后,在柳条通里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择机进入山林,就有生存机会。

  

  但是,柳条通里射出了愤怒的子弹。

  

  这是从敌人侧后发动的袭击。8支长短鎗,据说有的已经没有子弹了。难说这样的火力,对主力的撤离起了多大的掩护作用,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但它肯定牵制、吸引了敌人的兵力、火力。而在她们扣动扳机的瞬间,应该说就没有想到自己,就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置于了绝地——这才是她们从投入战斗到投江的本质意义和强者精神。

  

  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柳条通里飞啸,茅草被炮弹打着了,柳毛棵子噼噼啪啪燃烧着,局势更加危殆。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不是她们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什么“众寡悬殊”之类所能形容的。但是,她们仍在战斗,只有战斗,直到射出最后一颗子弹,直到被洪水吞没。

  

  8个巾帼战士,伤者被架扶着,踏入汹涌的乌斯浑河,一步步向河中心走去。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于吉林省桦川县(今属黑龙江省)悦来镇,1931年考入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入党,1936年到悦来镇南门里小学任教。

  

  冷云中等个头,圆脸,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皮肤很白,身材像母亲一样较胖。参加抗联后,特别是经历了西征,到达乌斯浑河时,就跟大家一样,又黑又瘦。在南门里小学任教期间,经常穿白衬衫、黑裙子,蓝士林布旗袍,外罩红坎肩。教二年级语文、算术、图画、体育,多才多艺,温文尔雅,又开朗大方。

  

  “九一八”事变后,冷云和同学们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国,入党后更加积极投身抗日活动。教师吉乃臣是个热血青年,冷云做他的工作,通过其父是伪保长的关系,获取情报。

  

  冷云的丈夫是个伪警察,老人给定的娃娃亲。冷云曾想让他利用这种身份为党工作,这个长得挺有模样的男人,却死心塌地当汉奸,暗中对她和其他进步教师进行查访。为了摆脱这个汉奸、无赖,冷云曾多次要求上队。1937年夏末,周保中要下江特委选派知识分子到5军秘书处工作,党组织决定让冷云和吉乃臣上队。敌人追查人哪去了,就说是“私奔”了,这样没有政治色彩,可以保护家人,免遭祸害。

  

  冷云的父亲郑庆云种地,有时上街卖点自产的蔬菜,母亲谷氏做家务,一个哥哥在商号里当店员。三间草房,一个小院,女儿的突然失踪,就像给这个普通的朴实的人家投了一颗炸弹。况且还是“跟人跑了”,这在民间绝对是被戳脊梁骨的,母亲哭瞎了双眼。直到1952年电影《中华儿女》上演,听人说八女投江中那个领头的指导员冷云就是郑志民,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上山当抗联打鬼子了。

  

  上队只有一年多,大半年是在5军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之后才是彻底地投笔从戎的西征。她和投江的7个战友,都参加了楼山镇战斗。不知她第一次参加战斗是何心境。而从读书、任教,上队后“坐机关”,到山林中行军、战斗,饥肠辘辘,破衣烂衫,她与那些从小干惯了粗活的女兵,显然是不大一样的。而且,西征前又刚刚生了孩子。这些,有关史料、着作都是简单带过。就是最后在乌斯浑河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今人也难以具体叙及。但是,她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在从投入战斗到投江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则是显见的。

  

  “冷云”是她上队后改的名字。唐诗云“冷云虚水石”,水天一色中,一种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形象,正是这个弱女子的强者形象。

  

  上队后,郑志民改名冷云,吉乃臣改名周维仁。杨贵珍不需要改名,因为她没有名字——像绝大多数女兵一样,她们是在成为一名抗联战士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杨贵珍是林口县东柳树河子村人。父亲杨景春为人豪爽仗义,过往行人都爱到他家搭宿,免费吃住,人称“杨家店”。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眼睛瞎了,一家人陷入黑暗。1936年初杨贵珍十六岁出嫁,半年后脑后盘着的小疙瘩髻上,就插了朵戴孝的小白花,丈夫病死了。这年秋天,5军妇女团战士徐云卿住到杨贵珍婆家时,婆家人正合计着要把她卖了。

  

  当过童养媳的徐云卿说:不行!这事得咱自己做主。你乐不乐意上队?

  

  杨贵珍一下子睁大了眼睛:俺?俺这样的也能上队?

  

  正值青春妙龄的女人,就像后脑勺揉搓的皱皱巴巴的小白花,又像只畏畏缩缩的小鼠,不敢正眼看人,偶尔抬下头,未等接触人家的目光又赶紧低下了。她实在不明白,像徐云卿这样的女人,怎么也能舞刀弄枪杀鬼子?在她的心目中,她与她们就像天上地下,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

  

  她捂着脸哭起来:你们能要俺,他们也不能让俺走。俺是人家用5担包米换来的,俺家把包米都吃了。

  

  徐云卿给她擦着眼泪,说:女人一辈子就值5担包米?你别怕,谁也挡不住你抗日!

  

  参军到密营被服厂,针线活谁也比不上杨贵珍,又快又好。学文化也特别认真,只是开头一拿起笔来,那手就有些哆嗦。有男同志在场,吃饭也脸红,压抑不住的则是笑意。

  

  前面写过的大盘道阻击战,是杨贵珍第一次参加战斗。打响不久,徐云卿就不见了杨贵珍的影儿。冲进村子,老远看见杨贵珍和青年义勇军的两个小战士,在个狗窝前忙活什么。见到徐云卿,正抱着一条鬼子大腿往外拖的杨贵珍,大喊:姐姐,快来帮把手。

  

  从个弱女子到战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杨贵珍圆脸,大眼睛,双眼皮,白白净净挺好看,个头顶多不超过1.65米。8位巾帼英雄个头好像都不算高,没有超过1.70米的,而且都挺漂亮。而最漂亮的,据说是胡秀芝和黄桂清,都是刁翎镇人。黄桂清全家抗战,和胡秀芝都是妇女团老兵,作战勇敢。胡秀芝曾带两个女兵,用手榴弹炸毁敌人哨所。

  

  郭桂琴、王惠民也是刁翎镇人,能歌善舞。胡真一老人说,郭桂琴是个孤儿,被卖到窑子里。谢兴华她爸看她可怜,没等接客,赶紧把她弄出来。谢兴华一家参加抗战,她也跟着上队了。1937年冬天,她冻掉俩脚指头,有只大脚趾,洗脚时见过,记不得是哪只脚了。王惠民也是一家抗战,不然不能要她。她牺牲时才十三岁,扔家里怎么办?她是我那个班的,行军时我帮她扛枪,撤退时我们拉着、背着她。这小孩可招人喜欢了。她爸外号“王皮袄”,是军部副官,上队不久就牺牲了,我们都瞒着她。她们投江半个多月后,我们路过那里,在下游捞出3具尸体,都挂在柳条通里,在山坡上掩埋了。还发现王惠民的背包,里面有个比拳头大的萝卜,啃去半拉。

  

  八女中李凤善遗存资料最少,采访中也无人提及,只知道她是朝鲜族,二十来岁,也是林口县人。

  

  八女中的另一位主心骨式人物,是与冷云同岁的人称“安大姐”的安顺福,西征前是4军被服厂厂长。

  

  有人说她的个头也就1.55米左右,比王惠民高不了多少,却是刚毅果敢,瘦小的身躯里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

  

  安顺福也是一家抗战,父兄和弟弟都是党员。丈夫是4师政治部主任朴德山,西征前在依兰县大哈唐战斗中牺牲。

  

  有人说西征前,为了便于管理、行动,4军和5军的女同志即集中编为妇女团。有人说是楼山镇战斗后,将两个军的女兵合编,随5军1师行动。

  

  西征前,老弱病残和怀孕的女同志留下了,还在吃奶的孩子都送给了老百姓。有资料说,女同志不多的4军,送了9个。新中国成立后,有战友、亲属到当地寻访,找到的极少。

  

  冷云上队不久,与周维仁结婚,不久周维仁牺牲,西征前生的孩子,是个女儿。安顺福送人的孩子,不知多大,也不知是男孩女孩。但我们知道,八女中至少有两位母亲、战士,是这样踏上征途的。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7-6-28 11:39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希望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7-6-28 11:40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7-6-28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无法别遗忘,国仇家恨时刻谨记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7-6-2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要纪念,要出这个兵人吗?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英雄谢传兴:为抗日当了3年情报交通员


      谢传兴,1927年,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县胡集区白云乡石岩村。在当地村里有座“石岩寺”,而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石岩寺里是一所保级(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行政机构是县、乡、保、甲制)学校,学堂的教书先生叫刘光植,别名“杜光梓”,还有一位先生姓邱。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地下党成员,刘光植是党支部书记。

  

  因为是穷人家的孩子,谢传兴没能上学读书,每天放牛时,就偷偷到学校听先生们讲课。久而久之,谢传兴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书先生也渐渐对这个小伙子有了好感。“一天下午,刘先生问我叫什么,我告诉他说‘我姓谢,母亲是在逃难时一个山洞里生下的我,所以我没有大名,只有小名叫山’。他沉思片刻后说‘我给你取名叫谢传兴,好吗?’我当时高兴极了,又蹦又跳的。”谢传兴回忆说。

  

  1942年,谢传兴15岁,刘先生见小伙子忠厚、老实,就让他帮忙送情报。由于好奇,谢传兴问是什么情报?刘先生严肃地说:“不该问的不要问,情报比命更重要,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只要安全送到对方就行了。”最后告知了相互的接头暗号:双方以各自的姓分解成的名字(如胡字为古月,谢字为言身寸)对接。

  

  谢传兴以卖柴作为掩护,把情报装在猪尿泡(一节洗干净的猪肠子)里,然后藏在一根粗柴的缝里。从石岩寺到胡集街上有35里路程,要经过日本鬼子和伪军把守的黄土包、大浴口和胡集街头3道关卡。过黄土包关卡时,一鬼子用“三八大盖”顶住谢传兴的胸口问道:“你的什么的干活?”“太军,我的卖柴的干活。”谢传兴机智地答道。“我那时面黄肌瘦、皮包骨,黑得像炭一样,身上穿得破烂,一双布鞋没有后跟,脚趾都露在外面。旁边一翻译见状,扒光我的脏衣服,进行检查。我人小胆子大,不惊不慌。那翻译在鬼子耳边嘀咕几句后说‘你快快的开路开路。’翻译还给我写了一张‘已检查’的纸条。此后,这纸条成了我每次过关卡的‘通行证’。”据谢传兴回忆说。

  

  到了胡集街上,谢传兴问了好多家饮食店老板要不要“古月”柴,他们都摇头不要。谢传兴又来到一家做粑粑的门前问:“师傅,你要古月柴么?”店家说只要“言身寸”。在收柴时,谢传兴示意了一下眼色,店家老伴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给了谢传兴两个“粑粑”充饥。并说:“你等会,我去去就来。”不一会儿,店家老板把一张纸条塞给了谢传兴,再三嘱咐要安全交给刘先生。后来,谢传兴知道了做粑粑的人姓“胡”,每次接到他送的情报后,就马上转送到街上一开药铺的老板,而他们都是新四军抗日地下党单线联络的交通员和管胡集、王家集、转头湾3个镇的交通总站站长。

  

  为了以防敌人的检查,谢传兴也是经常变换藏情报的方式。有时藏在鞋帮里,有时藏在打湿了的衣领里或斗笠里。敌人见谢传兴经常挑柴去赶集,也就放松了提防,检查也不像刚开始时那么严了。

  

  1943年,春节临近的一天,学堂的邱先生交给了谢传兴一项特殊任务:要护送一位先生到王家集找一个人。先生是生意人模样的打扮,骑在驴子上,而谢传兴就牵着驴子前行。当走到夏家河日伪关卡时,敌人要检查,那先生就说:“太军、老总,我们是到宜城做生意进盐货去的。”并从身上拿出一张经商的手续,鬼子看后又搜查了两人的全身,没发现什么疑点就放行了。“我们刚跨进一农家大门,就听先生喊了对方一声‘王书记’。原来,我护送的先生叫许超,是北山区委书记,是专程去跟王全国(襄西特委书记)汇报工作的。”谢传兴激动地说,“第二天,我们没有走原路,而是改走大浴口,顺利回到了北山抗日根据地。”

  

  从1942年一直到日寇投降,3年时间里,谢传兴护送新四军抗日情报人员和情报达35次之多,并且做到了“保密无误”,为抗日战争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bbs.bbicn.com ( 粤ICP备20066041号 )

GMT+8, 2024-4-25 14:23 , Processed in 0.19356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